稻田螃蟹的养殖方法
稻田螃蟹养殖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以下是稻田螃蟹养殖的一些常见方法:
稻田准备
- 田块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面积适中的稻田,以长方形为宜。
- 防逃设施: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墙,可选用塑料薄膜、钙塑板等材料,埋入土中20-30厘米,高出地面50-60厘米,每隔1-2米用木桩或竹竿固定。
- 开挖蟹沟:在稻田中开挖“田”字形、“井”字形或“日”字形蟹沟,沟宽1-2米,深0.8-1米,坡比1:2-1:3。蟹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
- 设置暂养池:在稻田一角或田埂边设置暂养池,面积为稻田面积的5%-10%,深1-1.2米,用于蟹种暂养和捕捞时暂存螃蟹。
- 施肥翻耕:在放蟹前15-20天,对稻田进行施肥翻耕。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千克、过磷酸钙30-40千克,然后将田块耙平,使土壤松软、肥沃。
蟹种放养
- 蟹种选择: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的蟹种,规格以每千克80-120只为宜。
- 放养时间: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放养蟹种。春季放养宜早,秋季放养宜在水稻收割后进行。
- 放养密度:根据稻田的条件、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蟹种600-1000只。
- 放养方法:蟹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进行消毒杀菌。然后将蟹种均匀放入蟹沟或暂养池中,让其自行爬入稻田。
饲料投喂
- 饲料种类:稻田螃蟹的饲料主要有天然饲料、人工饲料和配合饲料。天然饲料包括稻田中的杂草、水生昆虫、浮游生物等;人工饲料包括玉米、小麦、豆饼、菜饼、螺蛳、河蚌等;配合饲料是根据螃蟹的营养需求专门配制的饲料。
- 投喂量:根据螃蟹的生长阶段、天气情况、水质状况等因素灵活调整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螃蟹体重的3%-5%,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
- 投喂方法:每天上午8-9时和下午4-5时各投喂一次,将饲料均匀投喂在蟹沟和稻田四周的浅水区,避免饲料堆积在一处。
日常管理
- 水质管理:保持稻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为稻田水量的1/3-1/2。高温季节和闷热天气要增加换水次数和换水量,防止水质恶化。
- 水位管理: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和螃蟹的生长需求调整水位。水稻插秧后,保持水位在5-10厘米;螃蟹放养后,逐渐加深水位至15-20厘米;水稻孕穗期,水位保持在20-30厘米;水稻收割后,水位降至10-15厘米。
-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对稻田和螃蟹进行消毒杀菌,预防疾病发生。常见的螃蟹疾病有烂鳃病、肠炎病、纤毛虫病等,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防逃防害: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补破损处,防止螃蟹逃跑。同时,要防止青蛙、蛇、鸟等敌害生物进入稻田捕食螃蟹。
- 巡查稻田:每天早晚各巡查一次稻田,观察螃蟹的活动、摄食、生长情况,以及水质、水位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水稻管理
- 品种选择:选择耐肥力强、茎杆坚硬、抗倒伏、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
- 栽插方式:采用宽行密株的栽插方式,有利于通风透光和螃蟹活动。
- 施肥用药: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肥。如需使用农药,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在施药前将螃蟹驱赶到蟹沟或暂养池中,避免农药对螃蟹造成伤害。
捕捞收获
- 捕捞时间:一般在水稻收割后,当螃蟹达到性成熟时进行捕捞。通常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根据螃蟹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确定具体捕捞时间。
- 捕捞方法:可采用地笼网、手抄网、灯光诱捕等方法进行捕捞。先将稻田中的水缓慢排出,让螃蟹集中到蟹沟和暂养池中,然后用网具进行捕捞。最后,可在稻田中人工寻找遗漏的螃蟹。
以上是稻田螃蟹养殖的基本方法,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养殖经验,灵活掌握和运用各项技术措施,以提高养殖效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