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园林植物的土壤管理是园林养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土壤改良
- 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添加腐熟的堆肥、厩肥、腐叶土、泥炭等有机物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在种植花卉的花坛中,每年春季可添加适量的堆肥,与表层土壤混合均匀。
- 调节土壤酸碱度:根据园林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节。对于喜酸性的植物,如杜鹃、茶花等,可添加硫磺粉来降低土壤pH值;对于喜碱性的植物,如柽柳、紫穗槐等,可施用石灰来提高土壤pH值。
- 改善土壤质地:对于过于黏重的土壤,可掺入沙子、炉渣等,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对于过于沙质的土壤,可掺入黏土、腐殖质等,提高土壤的保水性。
土壤施肥
- 基肥施用:在种植园林植物前或秋季落叶后,应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农家肥、饼肥等,也可适量掺入一些缓释性的化学肥料,如过磷酸钙、复合肥等。例如,在种植乔木时,可在种植坑底部施入适量的农家肥和过磷酸钙,与土壤充分混合。
- 追肥施用:根据园林植物的生长阶段和需肥特点,进行追肥。追肥一般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如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可每隔1-2周追施一次液肥;对于观花植物,在花芽分化期和花期前,应增施磷钾肥。
- 根外追肥:根外追肥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的叶片上,通过叶片吸收养分。常用的根外追肥肥料有尿素、磷酸二氢钾、微量元素肥料等。根外追肥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高温强光时段喷洒,以免发生肥害。
土壤耕作
- 深耕:在园林植物种植前或每隔2-3年,应对土壤进行深耕。深耕深度一般为20-30厘米,可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 中耕除草:在园林植物生长期间,应定期进行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一般为5-10厘米,可疏松表土,减少水分蒸发,清除杂草,同时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
- 地面覆盖:可采用干草、树皮、塑料薄膜等对土壤表面进行覆盖。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例如,在花坛中铺设一层5-10厘米厚的干草,既能保持土壤湿度,又能美化环境。
土壤监测
- 物理性质监测:定期测定土壤的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等物理性质,了解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等状况。例如,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土壤含水量,以便及时进行灌溉或排水。
- 化学性质监测:监测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化学性质。根据监测结果,合理调整施肥方案,防止土壤养分失衡或重金属污染。
- 生物性质监测:关注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动物的活动情况等生物性质。良好的土壤生物群落有助于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若发现土壤生物群落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土壤病虫害防治
- 土壤消毒:在种植园林植物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药剂消毒、高温消毒等。化学药剂消毒可选用福尔马林、五氯硝基苯等药剂;高温消毒可采用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等方法。
- 合理轮作和间作:通过合理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将豆科植物与其他园林植物轮作,可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同时豆科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还能抑制一些病菌的生长。
-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和天敌昆虫等进行土壤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例如,在土壤中接种菌根真菌,可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释放捕食性线虫,可防治土壤中的害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