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法桐树跟美龄宫
南京法桐树与美龄宫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空间与文化联系,以下是相关介绍:
- 空间关系:从高空俯瞰,以美龄宫为中心,梧桐树由宫外一直种到城里的中山北路,宛如一串珍贵的项链,而美龄宫则恰似这串“梧桐项链”上的宝石,璀璨夺目。景点南京美龄宫周边法桐
- 历史渊源
- 早期引种:1872年,法国传教士郎怀仁从上海租界带来一株法桐,种在南京石鼓路小学,这是南京种植的第一株法桐。
- 大规模种植: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遗体奉安,国民政府修建了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的迎榇大道,即中山大道,宋庆龄亲自选定孙中山生前喜爱的法桐作为行道树,并自掏腰包购得数千株法桐,加上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赠送的1500株,从孙中山灵柩上岸点中山码头沿着中山大道和陵园路栽种。此后,国民政府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每年植树节时国民政府要员都带头在南京种植法桐。
- 后续发展:1949年南京解放后,时任南京市市长刘伯承发动军民进行大面积栽种,使南京市内的梧桐数量大幅增加,达到约10万株。
- 文化意义
- 爱情象征的传说:民间流传着宋美龄特别喜欢法桐,蒋介石为讨其欢心特意从法国引进两万株法桐种满南京主干道的浪漫故事,美龄宫周围的法桐形成的“项链”景观也被视为蒋宋爱情的象征。尽管这一说法并无史实依据,但却为南京法桐和美龄宫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 城市文化符号:满街的梧桐早已成为南京的一大特色,被视为南京的“城市灵魂”。它们不仅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南京人民的情感记忆,与美龄宫一起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符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