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出自唐代高僧神秀的《无相偈》 。以下是相关介绍:
原文及完整偈语 :完整的偈语为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词句含义
菩提树 :梵文意译,也作 “觉树”“道树”,音译为 “毕钵罗树”,是印度产常绿乔木,树子可作念珠。相传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静思后大彻大悟,证得菩提,后世便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菩提” 表示对佛教真谛的彻悟或功德圆满、修道成佛。这里将人的身体比作菩提树,意味着身体是修行觉悟的基础,如同菩提树是佛陀证悟的依托。
明镜台 :禅宗寺庙的禅堂中多悬挂大镜子,作为佛徒坐禅修行的辅助物。《资政记》云:“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心被比作明镜台,是说心的本性像镜子一样明净纯洁,能映照万物,但易被世俗的烦恼和杂念蒙蔽。
创作背景 :禅宗五祖弘忍在挑选法嗣拟传授衣钵作禅宗第六祖时,让门人 “各作一偈”,以鉴别门人佛学修养之优劣。神秀作为弘忍的上首弟子,首先在寺中南廊壁上题了这首无相偈。
思想内涵 :神秀的这首偈体现了一种渐修的思想,认为修行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像经常擦拭明镜一样,去除内心的杂念和烦恼,保持身心的清净,逐步达到觉悟的境界。它强调了修行过程中持续自律和自我净化的重要性,是一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修行方式。
与神秀的这首偈相对的,是惠能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惠能的观点更强调顿悟,认为人心的本性原本就是清净无染的,无需通过外在的擦拭等行为去刻意保持,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 。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什么常见的花在夏天开
上一篇:绿化清包工每平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