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以下为你详细介绍泥鳅的养殖技术及方法:
池塘准备

选址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且周边环境安静的地方建池。
池塘建造 :池塘面积一般为 100 - 300 平方米,水深保持在 40 - 60 厘米。池底要夯实,铺上 20 - 30 厘米厚的软泥,以利于泥鳅钻泥栖息。池壁可采用砖石砌成或用塑料薄膜围建,防止泥鳅逃逸。
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口要用密网布包裹,防止泥鳅苗种随水流失及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同时,在池塘中设置水位控制管,以调节水位。
清塘消毒 :在鳅种放养前 10 - 15 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一般每 100 平方米用生石灰 5 - 7.5 公斤或漂白粉 1 - 1.5 公斤,化水全池泼洒,以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寄生虫和野杂鱼等。
施肥培水 :清塘后 3 - 5 天,向池塘中注入新水,水深 30 - 40 厘米。然后施入有机肥,如鸡粪、牛粪等,每 100 平方米施 100 - 150 公斤,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鳅种放养
鳅种选择 :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泥鳅苗种。规格以 3 - 5 厘米为宜,这样的苗种适应性强,生长快。
放养时间 :一般在春季水温达到 18℃以上时放养鳅种。此时,泥鳅活动能力增强,摄食旺盛,有利于生长。
放养密度 :每平方米放养 3 - 5 厘米的鳅种 50 - 80 尾。若池塘条件好、水源充足、养殖技术高,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反之,则应减少放养密度。
鳅种消毒 :鳅种放养前要用 3% - 5% 的食盐水浸浴 5 - 10 分钟,以杀灭鳅种体表的病原体和寄生虫。
饲料投喂
饲料种类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来源广泛。可投喂的饲料有蚯蚓、蝇蛆、螺蚌肉、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以及米糠、麦麸、豆渣、蔬菜叶等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要求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 30% - 35% 左右。
投喂量 :应根据天气、水质、泥鳅的摄食情况等灵活调整。一般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 3% - 8%。在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泥鳅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增加投喂量;反之,则减少投喂量。
投喂方法 :坚持 “四定” 投喂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每天上午 9 - 10 时和下午 4 - 5 时各投喂 1 次。在池塘中设置固定的食台,将饲料投喂在食台上,便于观察泥鳅的摄食情况和清理残饵。
水质管理
水位调节 :养殖前期,保持水位 30 - 40 厘米,有利于水温升高,促进泥鳅生长。随着泥鳅的生长和气温的升高,逐渐加深水位至 50 - 60 厘米。高温季节,可适当加深水位至 70 - 80 厘米,以降低水温。
水质调控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控制在 20 - 30 厘米。一般每 7 - 10 天换水 1 次,每次换水量为池塘水体的 1/3 - 1/2。每隔 15 - 20 天,全池泼洒生石灰水,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 15 - 20 克,以调节水质,增加水体中的钙含量,促进泥鳅生长。
增氧措施 :在养殖池塘中配备增氧设备,如增氧机等。高温季节、阴雨天气或水质恶化时,及时开启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量,防止泥鳅浮头、泛塘。
日常管理
巡塘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 1 次,观察泥鳅的活动、摄食和水质变化情况。如发现泥鳅有异常行为,如浮头、离群独游、体色异常等,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防逃 :经常检查池塘的进排水口、池壁等,防止泥鳅逃逸。如有破损,及时修复。同时,要防止老鼠、蛇、鸟等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危害泥鳅。
记录 :做好养殖记录,包括鳅种放养时间、数量、规格,饲料投喂量、种类,水质检测数据,泥鳅的生长情况,疾病防治情况等。通过记录分析,总结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效益。
疾病防治
预防为主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养殖环境是预防泥鳅疾病的关键。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投喂优质饲料,增强泥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常见疾病及防治
水霉病 :多发生在鳅种放养初期或捕捞、运输后,鱼体受伤感染水霉菌所致。病鳅体表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防治方法:用 3% - 5% 的食盐水浸浴病鳅 5 - 10 分钟;或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浓度达到 2 - 3 克 / 立方米。
肠炎病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鳅食欲减退,肛门红肿,肠道充血发炎。防治方法:投喂新鲜、优质饲料,不投喂变质饲料;发病时,每 100 公斤泥鳅用大蒜素 20 - 30 克拌饵投喂,连喂 3 - 5 天。
寄生虫病 :主要由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引起。病鳅体表粘液增多,离群独游,常浮于水面。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 0.7 克 / 立方米;或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 0.5 克 / 立方米。
上一篇:什么花繁殖力强还漂亮
上一篇:永生花小熊一般啥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