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多肉属于那种植物
多肉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中并非单一的科或属,而是一个涵盖100 余科、超过 1 万种的庞大类群,其共同特征是具有肥厚多汁的叶、茎或根,以适应干旱环境。2025 年,多肉植物的分类体系仍延续国际主流的APG IV 系统(2016 年发布),但部分科属的归类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而有所调整。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分类学定位与核心特征
1. 植物学范畴
- 分类层级:多肉植物属于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分布在多个目中,如蔷薇目(景天科)、石竹目(番杏科)、天门冬目(阿福花科)等。
- 形态共性:通过肉质器官(叶、茎、根)储存水分,表皮常覆盖蜡质或绒毛以减少蒸发。例如,景天科拟石莲花属的叶片呈莲座状排列,表面有白粉;仙人掌科植物的茎肉质化,叶退化为刺。
2. 园艺学范畴
- 分类简化:园艺中常将多肉植物分为仙人掌类(如仙人球、昙花)和非仙人掌类(如景天科、番杏科植物),后者有时被称为 “多肉植物”。
- 观赏价值:叶色丰富(如紫乐的粉紫色、红宝石的红色)、株型奇特(如法师的莲座状、生石花的拟态),成为家庭园艺和景观设计的热门选择。
二、主要科属与代表植物
1. 景天科(Crassulaceae)
- 特征:叶片肥厚,多为莲座状或对生,耐旱性强。
- 代表属:
- 拟石莲花属(Echeveria):如吉娃娃、晚霞之舞,叶尖或叶缘易变红。
- 景天属(Sedum):如乙女心、虹之玉,叶形小巧,易群生。
- 伽蓝菜属(Kalanchoe):如长寿花,花色丰富,花期长。
2. 仙人掌科(Cactaceae)
- 特征:茎肉质化,具刺座(Areole),叶退化为刺。
- 代表属:
- 仙人掌属(Opuntia):如食用仙人掌,茎扁平,可食用。
- 乳突球属(Mammillaria):如黄金钮,球体密布毛刺,花小而密集。
3. 番杏科(Aizoaceae)
- 特征:叶肉质化,多为对生或轮生,花大而鲜艳。
- 代表属:
- 生石花属(Lithops):如日轮玉,植株拟态为卵石,秋季开黄色或白色花。
- 肉锥花属(Conophytum):如灯泡,球形叶顶端有裂缝,花色多样。
4. 阿福花科(Asphodelaceae)
- 特征:2016 年 APG IV 系统将原百合科的十二卷属、芦荟属等归入本科。
- 代表属:
- 十二卷属(Haworthia):如玉露、万象,叶片透明或半透明,称为 “窗”。
- 芦荟属(Aloe):如库拉索芦荟,叶片宽大,具药用价值。
5. 大戟科(Euphorbiaceae)
- 特征:部分种类具乳汁,茎肉质化,形态多样。
- 代表属:
- 大戟属(Euphorbia):如光棍树、虎刺梅,茎绿色,可光合作用。
- 翡翠塔属(Monadenium):如将军阁,茎节膨大,叶小而早落。
三、2025 年分类学的最新调整
1. 科属重新归类
- 玉露的分类变化:原属百合科的玉露(Haworthia cooperi),在 APG IV 系统中被归入阿福花科。类似调整还包括芦荟属、沙鱼掌属等。
- 萝藦科的争议:部分分类系统将萝藦科(如吊灯花属)并入夹竹桃科,但 2025 年仍有文献保留其独立科地位。
2. 新物种与研究进展
- 须女景天:2024 年在浙江发现的新物种,属于景天科景天属,进一步丰富了多肉植物的多样性。
- 分子系统学应用:通过 DNA 测序,部分传统分类中的属(如景天属与八宝属)被重新界定,分类更趋自然演化关系。
四、常见误解与澄清
1. “多肉植物 = 仙人掌”
- 错误:仙人掌科仅为多肉植物的一个科,其他如景天科、番杏科等同样重要。
- 区分:仙人掌具刺座,而景天科植物多无刺。
2. “多肉植物都是草本”
- 部分正确:多数多肉为多年生草本(如拟石莲花属),但也有木本种类(如芦荟属的二岐芦荟,茎高可达 10 米)。
3. “多肉植物不需要浇水”
- 错误:多肉植物耐旱但需水,生长季需定期浇水,休眠期减少频率。
五、养护与应用建议
1. 环境需求
- 光照:多数需全日照,但夏季需遮阴(如法师)。
- 土壤:疏松透气,可用颗粒土(如蛭石、珍珠岩)混合泥炭土。
- 浇水:遵循 “干透浇透” 原则,避免积水。
2. 繁殖方法
- 叶插 / 茎插:景天科、番杏科植物易通过叶片或茎段繁殖。
- 分株:芦荟、十二卷属可通过分株繁殖。
3. 应用场景
- 室内装饰:小型多肉(如熊童子、玉露)适合窗台、书桌。
- 景观设计:多肉植物墙、岩石园(如佛甲草、垂盆草)。
六、2025 年市场与趋势
- 品种创新:杂交品种(如橙梦露、冰玉)和斑锦变异(如玉扇锦)受追捧。
- 生态价值:多肉植物因耐旱、低维护,成为屋顶绿化和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优选。
- 文化意义:多肉植物展(如深圳仙湖植物园的 25 科 220 种展示)推动公众认知。
总结
2025 年,多肉植物的分类仍以 APG IV 系统为基础,分布在多个科中,且因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细化。其独特的形态适应性和观赏价值使其在园艺、生态等领域持续发展。若需进一步了解特定品种的分类或养护,可参考权威数据库(如 IPNI、NCBI)或专业园艺资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天然樱花玛瑙价格
上一篇:2025年苗圃无纺布育苗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