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黄芪的种植技术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以下是其种植技术:
- 选地与整地
- 选地:黄芪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中。选择地势高燥、阳光充足、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块,避免在低洼易涝、黏重土壤中种植。
- 整地:深翻土地30-40厘米,结合翻地施入腐熟的农家肥3000-4000公斤/亩,过磷酸钙30-50公斤/亩,耙细整平,做成宽1.2-1.5米的平畦或高畦,畦间留30-40厘米宽的排水沟。
- 繁殖方法
- 种子繁殖:黄芪种子种皮坚硬,透水性差,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可采用砂磨法,将种子与细砂按1:3的比例混合,在研钵中轻轻研磨,至种皮有明显划痕即可;也可用70-80℃的温水浸泡种子12-24小时,捞出后用湿布包好,放在温暖处催芽,每天用温水冲洗1-2次,待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春播在3-4月,秋播在9-10月。条播行距20-25厘米,开沟深度2-3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厘米,稍加镇压,浇水。每亩用种量2-3公斤。
- 育苗移栽: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黄芪的产量与质量,也可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育苗地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育苗方法与种子繁殖类似,但播种量要适当加大,每亩用种量5-7公斤。当幼苗长至15-20厘米高时,即可进行移栽。移栽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按行距25-30厘米、株距10-15厘米挖穴,将幼苗放入穴中,使根系舒展,然后覆土压实,浇水。
- 田间管理
- 间苗定苗: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拔除过密、瘦弱和病苗。当苗高10-15厘米时,按株距10-15厘米定苗。
- 中耕除草:黄芪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田间无杂草。中耕深度要适中,避免伤根。一般在苗高5-7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以后每隔15-20天进行一次,直至封垄。
- 追肥:黄芪喜肥,在生长期间要根据苗情适时追肥。一般在定苗后,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以促进幼苗生长。在6-7月,黄芪生长旺盛期,每亩追施磷酸二铵15-2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以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追肥可采用沟施或穴施的方法,施肥后覆土浇水。
- 浇水排水:黄芪耐旱性较强,但在幼苗期和干旱季节要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积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烂。
- 打顶摘蕾:为了抑制黄芪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根系发育,提高黄芪的产量和质量,可在黄芪现蕾期进行打顶摘蕾。打顶时,将黄芪植株顶部的嫩梢摘除,以控制植株生长高度。摘蕾时,要将花蕾全部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
- 病虫害防治
- 病害防治:黄芪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锈病等。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灌根防治;白粉病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锈病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 虫害防治:黄芪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豆荚螟、地下害虫等。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豆荚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防治,或用毒饵诱杀。
- 采收与加工
- 采收:黄芪一般在种植后2-3年采收。采收时间以秋季植株枯萎后或春季萌芽前为宜。采收时,先割去地上部分,然后用机械或人工将根部挖出,注意不要损伤根部。
- 加工:将采挖的黄芪根洗净,剪去须根和芦头,然后将其晾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继续晾晒至全干。也可将洗净的黄芪根放入烘干房内,在50-60℃的温度下烘干。干燥后的黄芪根应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发霉和虫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