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鹅耳枥树的简介
普陀鹅耳枥(学名:CarpinusputoensisW.C.Cheng),为桦木科鹅耳枥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树种,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发现与命名:1930年前后,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钟观光在浙江普陀山进行植物采集时,在佛顶山慧济寺西侧发现了普陀鹅耳枥。1932年,经中国著名林学家郑万钧鉴定为鹅耳枥属新种,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 形态特征
- 枝干:为乔木,树皮灰色,小枝棕色,疏被长柔毛和黄色椭圆形小皮孔,后渐无毛而呈灰色。
- 叶片:叶厚纸质,椭圆形至宽椭圆形,长5-10厘米,宽3-5厘米,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刺毛状重锯齿,上面疏被长柔毛,下面疏被短柔毛,以后两面均渐变无毛,仅下面沿脉密被短柔毛及脉腋间具簇生的髯毛,侧脉11-13对;叶柄长5-10毫米,上面疏被短柔毛。
- 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淡黄色,先叶开放,通常于4月上旬开花;雌花为穗状花序,浅红色,与新叶同时开放,花期在4月中下旬,雌雄花相遇机会少,授粉困难。
- 果实:果序长3-8厘米,直径4-5厘米,序梗、序轴均疏被长柔毛或近无毛,序梗长约1.5-3厘米;果苞半宽卵形,长约3厘米,背面沿脉被短柔毛,内侧基部具长约3毫米的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半宽卵形,长约2.5厘米,顶端圆或钝,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齿牙状疏锯齿,内侧边缘全缘,直或微呈镰形。小坚果宽卵圆形,长约6毫米,无毛亦无腺体,具数肋,果实于9月底10月初成熟。
- 生长习性: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喜阴,适生于湿度大、雾期长的环境,年平均温度为16.30℃,相对湿度90%左右,年降水量平均1200毫米,雨日在150日以上。喜土层较厚、腐殖质丰富、肥力较高、pH值为5.5-5.7的红壤,伴生植物有山茶、沙朴、红楠等。
- 地理分布: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目前在浙江杭州、上海、江西庐山、云南昆明等地有引种栽培。
-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普陀鹅耳枥于2014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种(CR),2011-2015年被中国《国家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名录》列为极危种(CR),2021年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 保护措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普陀山林场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原生母树加强保护,派林业专家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原生母树周边设置摄像头,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同时,将80年代保存下来的79株普陀鹅耳枥F1代子代林,划为母树林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等抚育管理措施。此外,舟山市林科院还在普陀山岛境内开展野外回归试验、异龄林营建等保护技术研究,逐步建立以原生母树为中心的普陀鹅耳枥人工回归种群,并在舟山海岛外建立了10余处迁地保护点。
- 价值
- 研究价值:普陀鹅耳枥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植物区系、植物地理、植物生态以及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观赏价值:普陀鹅耳枥的树皮灰色,叶大呈暗绿色,树冠微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栽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普陀岛自然风景区、杭州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江西庐山植物园、云南昆明植物园等地,供人们观赏。
- 文化价值:普陀鹅耳枥是浙江舟山普陀山的一棵“圣树”,被称为“地球独生子”,在当地列入文化古迹“三宝”之一,也被叫做“夫妻树”,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