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杜鹃花容易得哪些病

时间:2025-03-11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14评论:0

杜鹃花常见的病害有以下几种:
叶斑病

  •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为红褐色,中央呈灰白色,后期病斑上会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叶会枯黄脱落。
  • 发病原因:由半知菌类叶点霉属真菌引起,病菌在病叶或土壤中越冬,借助风雨、浇水等传播,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植株生长衰弱等条件易诱发此病。

褐斑病
  • 症状: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或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边缘颜色较深,中央颜色较浅,后期病斑上会产生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价值。
  • 发病原因:由杜鹃尾孢菌引起,病菌在病叶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湿度大、通风透光差、植株生长势弱等因素有利于病害发生。

炭疽病
  • 症状:可危害叶片、嫩梢等部位。叶片发病时,初期为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或浅褐色,边缘为深褐色,病斑上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嫩梢发病时,病斑呈长椭圆形,褐色,稍凹陷,严重时嫩梢枯死。
  • 发病原因:由炭疽菌属真菌引起,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借助风雨、昆虫等传播。高温多雨、植株过密、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易导致该病发生。

根腐病
  • 症状: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萎蔫,逐渐失去光泽,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拔出植株可见根部腐烂,根系变黑褐色,根皮易脱落,植株最终死亡。
  • 发病原因: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引起,如腐霉菌、疫霉菌等。土壤排水不良、积水、土壤板结、施肥不当等导致植株根系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易感染根腐病。

黄化病
  • 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发黄,首先从新叶开始,叶片叶脉仍为绿色,而叶肉部分逐渐变为黄色或白色,严重时整株叶片均变为黄色,植株生长受阻,开花减少,花朵变小,花色变淡。
  •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缺乏铁元素,或土壤酸碱度不适宜,导致植株对铁元素的吸收受阻。此外,土壤中其他元素的不平衡、根系发育不良、病虫害侵袭等也可能诱发黄化病。

煤污病
  • 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枝条。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黑色小霉斑,后逐渐扩大形成黑色煤烟状霉层,严重时霉层覆盖整个叶片,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提前脱落。
  • 发病原因:由多种真菌引起,常伴随蚜虫、介壳虫等害虫的危害而发生。这些害虫分泌的蜜露为病菌提供了营养物质,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通风不良、湿度大的环境会加重病情。

灰霉病
  • 症状: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处。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斑点,后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或灰白色,病斑上有灰色霉层。在潮湿环境下,霉层更加明显,严重时病叶腐烂,花朵受害后会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很快腐烂并产生灰色霉层,影响花朵的观赏价值。
  • 发病原因: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传播。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环境条件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立枯病
  • 症状:主要危害幼苗,在幼苗出土后不久即可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病部缢缩,幼苗倒伏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见淡褐色蛛丝状霉。
  • 发病原因: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可通过雨水、灌溉水、粪肥等传播。土壤湿度大、温度偏高、播种过密、通风不良等条件易引发立枯病。

锈病
  •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嫩枝。叶片发病初期,正面出现淡黄色斑点,相应背面产生黄色小疱斑,疱斑破裂后散出锈黄色粉末,后期病斑变黑褐色,叶片上病斑较多时会导致叶片枯黄脱落。嫩枝发病时,病部肿大,易折断。
  • 发病原因:由锈菌引起,锈菌具有转主寄生的特性,需要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病原菌主要通过气流传播,春季和秋季温暖多雨、湿度大的天气有利于锈病的发生。

病毒病
  • 症状:表现症状多样,常见的有叶片出现花叶症状,即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严重时叶片畸形、皱缩,植株生长缓慢,花朵变小、畸形,花色不匀,花量减少。
  • 发病原因:由多种病毒引起,如杜鹃病毒1号、烟草花叶病毒等。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播,如修剪、嫁接等农事操作过程中,工具沾染带毒汁液,再接触健康植株时就会传播病毒。此外,蚜虫、蓟马等昆虫也可传播病毒。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