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和种子形成
种子萌发和种子形成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生理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以下是具体介绍:
种子形成
- 定义:种子形成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具有胚、胚乳和种皮等结构的成熟种子的过程。
- 过程
- 胚的发育:受精卵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先形成球形胚,再逐渐分化出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等结构。不同植物胚的发育方式有所不同,但最终都形成具有完整结构和功能的胚,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奠定基础。
- 胚乳的发育:一般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受精极核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大量胚乳细胞,积累营养物质,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等,为胚的发育和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和营养。
- 种皮的形成:由珠被发育而成,包在胚和胚乳外面,起保护作用。种皮的结构和特性因植物种类而异,有些种皮坚硬,能防止水分和外界有害物质进入;有些种皮具有特殊的纹理或附属物,有助于种子的传播。
- 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决定种子的基本特征和发育程序,如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及营养成分等。
- 环境因素:在种子形成期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合理的土壤养分等都有利于种子的正常发育。
种子萌发
- 定义: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胀开始,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胚根突破种皮,长成幼苗的过程。
- 过程
- 吸胀:种子接触水分后,迅速吸水膨胀,使种皮变软,为后续的生理活动提供条件。
- 萌动:种子吸水后,代谢活动增强,酶的活性提高,开始进行呼吸作用,将储存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为胚的生长提供能量。当胚根生长到一定程度,突破种皮,称为萌动。
- 发芽:胚根继续生长,形成主根,随后胚芽也开始生长,突破种皮向上生长,发育成茎和叶,当幼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标志着种子发芽完成。
- 影响因素
- 内部因素:种子的休眠特性、种子的成熟度和完整性等内部因素对种子萌发至关重要。
- 外部因素: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氧气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有些种子的萌发还需要光照或黑暗等特定条件。
种子形成是植物繁殖后代、积累营养和传递遗传信息的重要过程,而种子萌发则是种子生命的延续和新植株生长的起点,二者都对植物的繁衍和种群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