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枸杞树季羡林启示
季羡林先生的《枸杞树》以一棵生长在北平公寓墙角的苍老枸杞树为载体,通过对其生命历程的细腻描绘,折射出对生命、自然与文明的深刻哲思。2025 年,站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与 “十五五” 规划开局的历史节点,重读这篇跨越时空的散文,其蕴含的启示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诸多议题形成了深刻的共鸣,为我们应对科技变革、生态挑战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东方智慧的镜鉴。
一、生命韧性:在不确定性中坚守生长逻辑

季羡林笔下的枸杞树 “枝干苍老钩曲像千年的古松,树皮皱着,色是黝黑的”,却在三十年间 “没有多少变动” 地持续生长。这种看似停滞的生命状态,实则蕴含着对环境变化的深刻适应 —— 它不追求速成,而是在岁月沉淀中积蓄力量。这一特质与 2025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度契合: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技术革命加速等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 “稳中求进”,推动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配。枸杞树的启示在于,真正的发展应如自然生长般遵循内在规律,而非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例如,宁夏枸杞产业通过 “以虫治虫” 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正是对这种韧性生长逻辑的实践。
二、生态智慧:构建人与自然的共生范式
《枸杞树》中,季羡林将树影比作 “宇宙”,强调自然万物的关联性与整体性。这种生态观在 2025 年具有特殊意义:中国 PM2.5 浓度降至 30 微克 / 立方米以下,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突破 90%,但生态保护仍面临挑战。季羡林的启示在于,人类应超越 “征服自然” 的思维,转向 “共生共存” 的文明范式。例如,青海省通过立法推动枸杞产业绿色有机发展,将生态保护纳入产业全链条;宁夏枸杞企业百瑞源建设 “以虫治虫” 生物基地,实现害虫防治与生态平衡的双赢。这些实践印证了季羡林所言 “天人合一” 的东方智慧,即在发展中尊重自然节律,而非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文化根脉: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精神原乡
《枸杞树》承载着季羡林对故乡的眷恋,树影中的 “彩痕” 成为记忆与文化的载体。2025 年,当数字化与全球化加速消解地域文化特征时,这种对精神原乡的守护尤为重要。聊城市设立 “季羡林研究” 专项课题,挖掘其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宁夏枸杞产业将 “中宁枸杞” 打造成文化符号,推动 “宁夏枸杞、贵在道地” 的品牌认知,都是对文化根脉的传承。季羡林曾说:“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在《枸杞树》中表现为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例如,青海枸杞产业通过 “有机枸杞之乡” 品牌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化价值,正是对这种基因的激活。
四、文明传承:在科技时代延续人文温度
季羡林在《枸杞树》中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文明传承的代际责任。2025 年,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重塑社会时,这种责任意识更显珍贵。季羡林学院开设的音乐鉴赏课,以 “体验・创造・表达” 为主线培养学生美育素养,正是对人文精神的守护。同时,聊城市推动 “羡林学者培育工程”,将季羡林的学术思想融入青年人才培养,体现了文明传承的系统性。这种传承不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 “怀真情、讲真话” 人格魅力的延续,在算法主导的信息时代,为社会注入温暖与真实。
五、乡村振兴:在产业升级中激活传统价值
《枸杞树》中,枸杞树与故乡的土地、人群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2025 年,中国乡村振兴进入 “提质增效” 阶段,季羡林的生态观为产业转型提供了启示。例如,宁夏沙坡头区通过 “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将枸杞种植与精深加工结合,带动农民增收;青海推动枸杞产业 “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些实践与季羡林笔下的 “共生” 理念不谋而合 —— 产业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如枸杞树般扎根土地,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实现可持续生长。
2025 年,季羡林的《枸杞树》启示我们:真正的发展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对生命规律的敬畏;真正的文明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对精神原乡的守护。当我们在科技浪潮中前行时,不妨以枸杞树为镜,在坚韧生长中保持定力,在生态共生中寻找平衡,在文化传承中延续温度。这或许就是季羡林留给当代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上一篇:2025年百合什么开花季节
上一篇:2025年玫瑰花的营养价值